新看点 | 以文化资源助力经济发展

2023-07-03 07:53:27

来源: 文山发布 浏览: 45,309次   0   9 举报

马关县历史文化悠久,11个民族在此大杂居、小聚居。随着各民族支系的不断交往、交流、交融,马关民族服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各具特色又相互包容,沉淀了马关多民族和谐共生之道。近年来,马关县将这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拼经济、拼发展中的经济优势。

马关县民族服饰文化历史悠久,有着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各民族服饰保持着民间传统的工艺,在传统的基础上又大胆创新,手法精湛、服饰流光溢彩。近年来,马关县的民族服饰逐渐成为了时尚的“风向标”,“马关出品”的“高级定制”广受市场好评。2022年全县民族服饰产业产值约4000万元,民族服饰经济已成为马关的特色产业。

马关县服饰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副局长 罗绍录:“马关县民族服饰有较强的区域特色,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所以县委、县政府看到了这个特色资源,就想把民族服饰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

2022年2月,马关县成立了云南省首个由县长任组长、县政协副主席任办公室主任,抽调民族文化、民族服饰经营者为成员的服饰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抓民族服饰产业工作。

马关县服饰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副局长 罗绍录:“我们通过对马关辖区所有从事民族服饰产业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个人做了一个全面的拉网式排查。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马关县从事民族服饰产业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大多是赶集、以家庭作坊为主要的经营模式,就存在了散、小、弱,对市场竞争这一块能力比较弱。所以县委、政府看到了这个情况后决定由政府出资(建产业园),以租赁的方式免费提供给县内外从事民族服饰产业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今年5月,以盘活闲置商业楼资源、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和经营理念的民族服饰产业创业园正式开园,通过3年内免收房租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来自金屏、蒙自、文山、广南、富宁等地以及马关本地的52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入驻,主要经营壮、苗、彝、布依等6个少数民族服饰及文创产品。

马关县服饰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副局长 罗绍录:“马关的民族服饰比较单一,大部分都是缝制、销售这一块。通过我们把民族服饰创业产业园建成之后,入住的这52户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当中从布料批发到珠子的批发,到刺绣、到民族服饰的制作、定制,以及现在开创的民族娃娃的研发等等一系列文创产品的研发。现在很多元化。从布料到成衣一系列的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

以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为主线,以完整的民族服饰产业链为核心,园区通过整合优质资源,促进产业集聚,提升经济竞争力,同时也充分发挥园区内各商户的优势,打造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民族服饰产业园区。

陶书韩正向顾客介绍店里收藏的苗族麻布裙子,这条裙子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上面绣着苗族最古老的传统花纹样式。他的店铺“蒙哚”是一家主营苗族男装的服装店,在文山州内外都小有名气,在服产办的组织下,他把第三家店开进了园区。在他的手里,古老的花纹与流行的款式相结合,普通的苗族男子服饰变得既精致又时尚。

蒙哚服装店店主 陶书韩:“因为我们苗族,以前老一辈主要就是以刺绣为主,还有蜡染各方面为主,我们苗族(服饰)像这样说的,穿在身上的史书,我们现在做男装主要也是以前的一些老花纹,一些老刺绣拿来搭配在身上,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单单只能穿在身上,而且你要穿出去,给人家感觉你穿在身上的这套衣服都是很有味道,很有我们苗族的以前的历史在上面。”

近年来,马关县高度重视民族服饰产业创新发展,为陶书韩搭建起更多展示的舞台。他制作的苗族男子服饰从孩童覆盖至耄耋老人,产品远销老挝、缅甸、泰国等国家。他告诉记者,搬到园区里来,有了服产办的支持,他对苗族男装事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未来他还想不断探索苗族男装的更多可能性。

蒙哚服装店店主 陶书韩:“希望自己能融入更多的伙伴,然后一起学习,也希望把自己的这些男装款式推到更远的地方,然后让更多的朋友也认识。”

在吸纳整合优质资源的同时,民族服饰产业创业园也为创业者提供了一系列的服务支持,从而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

园区二楼大杨彩珠的店主杨柳是整个园区的团宠,经营着园区唯一一家专供民族服饰的串珠饰品店,2023年杨柳辞去了在昆明的工作,决定返乡创业。杨柳通过考察发现,马关本地没有专门做珠子饰品批发的店铺,当地人都是到文山、昆明等地批发珠子后再进行加工,于是杨柳决定开一家专门做珠子批发和串珠设计制作的小店。

大杨彩珠店主 杨柳:“当时我开店刚开始并不是在我们园区这里,而是在我们文化路那边一个门店,我之前的门店是一万二的房租,而且只是一年的,我们这边的门店是免租三年,所以我们就搬过来,减少了我们很多开支,我们预算那些都减少了很多。”

自从搬进了园区,杨柳的珠子供给园区所有商户,不仅如此,大家还给她介绍了许多需要批发珠子的同行,客户从原来的十几家变成了六十余家,销路拓宽了,这个刚刚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也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

大杨彩珠店主 杨柳:“搬进来之后,我们这些园区的老师还会给我很多建议,比如他们出去考察,发现其他地方有什么好的吊坠或者珠子,我们这边没有,他们就会提醒我在别的地方看见他们这个东西销售得很好,我也可以去进一些货来过这边销售。我们这个园区的美女帅哥还是挺多的,我们跟大家都玩得很好,就像一家人一样。他们都会教我一些他们之前是怎么销售的,比如线上销售的,他们去怎么跟那些快递谈的,他们是怎么发作品的,这些他们有经验的都会教给我。”

产业园区设有商业和加工两大功能区,服产办根据引入的商户特点,通过优化功能布局,将商业区又分为经营区、孵化区、直播区和陈列室四个区域。

近年来随着直播电商平台的发展,线上销售渠道已经成为了民族服饰销售的“主力军”,通过网络平台,马关民族服饰的影响力得以传播至全国各地,而园区直播区正成为培养销售“主力军”的温床。王丽是园区里最早运营短视频账号的商户之一,在短视频平台有三十多万的粉丝。入驻园区后,王丽的店铺被规划在了直播区,有了更好的环境和硬件支持,王丽便开始大展拳脚。

苗疆小龙女服装店店主 王丽:“直播时我会穿着我们苗族衣服,会在短视频、在直播间里面发,介绍我们马关这边的衣服,就是有什么款式材料,效果还是很好,贵州、四川、湖南那些同胞姐妹们会通过短视频来找我,然后通过线上卖,国外那些也有。”

民族服饰产业创业园以扶持商户成长壮大为基础,以全方位服务为手段,在入驻商户发展的不同阶段整合各类优势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活动,提供培训服务,助力园区价值持续性提升。

马关县服饰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副局长 罗绍录:“我们组织各商户到各乡镇,民族比较聚集的乡镇去搞巡演、搞宣传,提高我们这个产业园的知名度。邀请了专业的教师和一些非遗传承人,刺绣或者民族服饰制作的传承人对他们进行培训。(产业园里)有几户是我们前期的学员也在我们园区里面创业,通过他们就业创业之后,(不仅)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在我们马关县实施乡村振兴这一块有了很大的帮助,助力乡村振兴。”

李永珍原本是一名居家带孩的家庭妇女,凭借着对手工的爱好,自己设计了民族娃娃摆摊售卖,没想到意外“出圈”了。得益于服产办的帮扶,如今她摇身一变,成为带着员工闯市场的“民族娃娃”店老板。

永珍阁店主 李永珍:“一开始的时候因为是我一个人做,做的也很慢,他们(服产办)想着说,如果说这个产业要做大,肯定要组建一个团队,但是我一个人能力也不足,他们就想着如果组织一场培训,由我去教徒弟,培训的费用都是政府、服产办承担,然后他们就组织了一场培训。有好多学员学了之后,我需要小工他们就留下来跟我一起做。也是通过这场培训教了一些会做的人才,同时也宣传了产品,让更多人知道有这种东西。”

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无疑是实现地区跨越式发展和“超车换道”的机遇,如何在民族服饰行业初具雏形的基础上,将民族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拼经济拼发展中的新引擎,马关县正在蓄力。

马关县服饰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副局长 罗绍录:“下一步,我们将做到以下几方面的打算。第一是进一步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在我们返乡创业青年这一块的扶持力度上或者是从事民族服饰产业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我们将给予创业扶持贷款的一些优惠政策。第二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近期我们也筹划准备集体到越南去搞一次交流。还有到深圳、上海搞一些交流合作,寻找一些合作的商机,把我们马关县的民族服饰宣传出去,提高马关县民族服饰知名度。第三也是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因为我们从事民族服饰产业的这些个体、工商户(手艺),大部分都是老人口传身教延续下来的,很多没有经过很正规,很系统等一系列的服装缝制的培训。


记者:项兰星  罗明磊

制作:黄荷

责任编辑:杨杰

注册后发表评论

  • 扫描下载视听文山客户端

  • 关注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视听推荐

新闻推荐